以下文章来源于混沌学园 ,作者混沌学园
来源 | 混沌学园(ID:hundun-university)
2010 年起步于湖南长沙的街边小摊,11 年后成为超级 IP。目前有长沙、深圳、广州三店,均以高达数万的排队人数著称,这就是“文和友”。
为什么文和友会如此成功?它是一个餐饮品牌,还是一个文化现象?它的成功是否会持续、是否能复制?
从本质,到商业策略,再到组织进化,深挖下去,我们会发现文和友是那么的不同:“它像一个城市盲盒,把一座城市的高光时刻用年轻人听得懂的方式说出来,或者把你带过去。”但它又并非迪士尼、好莱坞那样的凭空捏造的乌托邦。
“文和友”的 5 个要点:
2010 年起步于湖南长沙的街边小摊;
创始人文宾;
“文和友”的意思是:文宾和他的朋友们;
目前有长沙、深圳、广州三店,均以高达数万的排队人数著称;
目前文和友已完成 B、C 轮融资,两轮融资过后估值过百亿。
文章分为三部分:
第一部分,关于文和友的本质探索,讲讲他们的“我们不能接受跟别人一样”;
第二部分,拆解文和友的商业策略,讲讲他们如何复原故土故事、提供情绪价值;
第三部分,讲一下文和友的迭代反馈,以及他们如何从创新商业到创造世界。
01
文和友的本质探索:我们不能接受跟别人一样
1、为什么要选文和友作为案例?
第一,它是现象级商业案例,文和友现在几乎已经成为文化地标;
第二,现在有一些关于它的争议,主要关于规模化、可复制性,以及现在的各家店的盈利情况;
第三,关于它是新物种的评价。因为没有人能够知道文和友到底该以什么样的收入模型去测算,按餐饮模型还是按照综合体模型;
第四,超百亿的估值,在今天属于顶流。
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企业与创始人的认知。我们都说“创始人的认知边界,是一个企业真正的瓶颈。”
那么,当创始人离瓶颈足够近时,到底被什么束缚?在他离瓶颈足够远时,又有什么力量在牵引着创始人去扩展?
反观文和友,用了 11 年从一个路边摊变成了一个百亿估值的品牌,如果说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瓶颈的话,那么文和友的认知边界绝对值得深挖。
换句话说,文和友的案例拆解,是找出牵引创业者不断迭代、不断成长的底层逻辑,探寻创业者真正的底层认知。
图片来源:微博@文和友
2、把文和友案例挖透了,对用户的价值是什么?
学习模型的过程中,其实是为了看到本质。或者说,一件事情能做多大,往往取决于认知。
而当我们能够去挖掘本质认知时,往往就能够扩大认知边界,这就是认知型创新,也叫“认知先行,战略随后”。把文和友挖透彻之后,我们能够找到一点深挖本质、扩大边界,看到不一样的视野和视角的效果。
3、文和友到底是什么?
文和友到底是什么?我问了文和友 CEO:“能不能告诉我文和友到底是什么?”
他反问了我两个问题:“你去过博物馆吗?你听摇滚吗?”
我尝试去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意思: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或多个博物馆,如果第一次去一座博物馆,在推开门之前,你肯定不知道里边有什么。但你大概率能猜到博物馆里可能有什么,比如历史、文化、某个时间的切片、某些记录和传承。这种确定的不确定性是非常美妙的。
再说摇滚,摇滚代表了非常不一样的精神,叛逆、愤怒、和平的感召等等,这种精神似乎在今天已经被其他精神削减、替代,但属于某一代人、某一群人的东西依然还在。
所以这两个问题,在我看来实际上是在拷问价值观,也在拷问灵魂。
他有一段更为细致的叙述,“文和友就是文和友,是一种属于我们的文化,能影响一代人。ta 不一定是大众的,甚至不一定被人理解,但是它得有。”
4、文和友近乎励志的 11 年一路爆红,秘诀是什么?
文和友近乎励志的这 11 年一路爆红,秘诀是什么?当我们企图去了解一个创始团队真正的秘诀时,往往不是要去看他做对了什么,一定要看他没做什么。
所以,对于文和友来说,不能被接受的是什么?
文和友的 CEO 说:“在文和友,不能被接受的,是跟别人一样。”
5、文和友到底是看见了什么,坚信什么,才敢不同?
回看文和友的演进史,一起来看认知的本质。
2010 年的路边摊是文宾的创业起点,当时他只有 5000 块钱的预算,但是他花了近一半的创业启动资金,用 2000 块钱去做了一块招牌——犀利排骨。
对大多数路边摊来说,本质是吃食,那要做到什么呢?价廉物美。但是,文宾看到了另外一件事情,路边摊是正餐之外的选择,不一定是刚需。
所以,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,通过品牌吸引你、触发你在路边摊留下来吃点什么的欲望才是最重要的,所以他做了那块招牌,并且强化“独家蘸料”,形成了一个记忆点。
2011 年,路边摊升级成了一个大排档,叫文和友老长沙油炸社,号称长沙夜宵中的战斗机。
在做大排档的时候,文和友又做出了认知差异。别人的大排档,本质是一家食肆,所以主打菜品丰富、好吃。
但大排档是什么?在大排档你可以穿拖鞋、可以大声讲话、可以把西装脱掉,它有可能是你跟朋友在一起放松的地方,所以这里需要一个话题。那么,有没有可能在选择大排档的时候,老板或者这家店本身就有一个人设/话题足以让人喜欢和记住,并且成为我们约人来吃这家大排档的一个聊天理由。所以,文和友当时立的人设在我看来,就是“食神”,在里边油炸万物,臭豆腐、大香肠……
再往后到了 2013 年,如果对湖南卫视有印象的朋友,可能就记得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要么是在文和友取景,要么就是文和友带着吃的上节目,真就是“一个文和友,半个娱乐圈”。
长沙的小店基本都开在小区门口街头巷里,做的是周边的熟人的生意。但其实,长沙不仅仅是本地人消费的地方,还有大量的外地人喜欢长沙,很多广深的人周末专门来消费。
于是,文和友的认知创新又来了,它要做“来长沙的客人”的生意,让请客的人感受到排面。这时,最好的方式就是明星带货。
时间继续往下走,到了 2015 年。杜甫江阁店的小龙虾火了。这家店就开始有一点不一样了,文和友在这里复制了一部分老街区的文化,把长沙的老吆喝、老手艺、老零食、老物件,包括方言展、相声都引进来了,已经有点像今天大家看到的那个超级文和友了。
在这件事情上,文和友和别人的认知又有不一样。
做一家火爆的店,大部分老板都觉得要做“有味”,所以要守住品质。这些餐馆的本质叫做食物滋味,我研究的就是煎炒烹炸。而在这件事情上,文和友团队,似乎捕捉到了当时的人们在消费的时候,有一部分人已经有新的需要了,不光要食物好吃,还要这家店有趣、好玩。
所以,文和友做这家店的本质是长沙的地方风味,从听觉、触觉、味觉、嗅觉、视觉上做到了五感通达,是“有趣”。
图片来源:微博@文和友
所以,文和友从一开始发展到现在,每个阶段都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着独特的本质认知,这帮助他们一路高速发展。
如果 2017 年文和友最火的龙虾馆“杜甫江阁店”没有遭遇拆迁,那么这个案例就是一个餐饮案例,顶多算是有文化气息的、有格调的餐饮连锁机构。
但是他们遇到了拆迁这件事情,反而造就了一个新物种的崛起。因为文和友的整个初创团队都是“坡子街少年”,生在这里,长在这里,他们没有办法离开这里。那一定要回到这里,于是他们就必须要进商圈内的海信广场。
当时,能进海信广场的,拿到一楼位置的是星巴克这类的国外品牌。这就很有意思了,这帮 80后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有海外背景,完全已经对海外品牌祛魅了。
所以他们去挑战了“海外进口品牌入驻一楼层”这个模式,也带来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新时代。接着,就进入到了大家所知的超级文和友。
在进商场拿店这件事情上,文和友与众不同在哪?
一般而言,品牌争取入驻,目的是获得流量,而要获得流量,就要想尽办法去拿到在这个规则之内对我最有利的铺位。
而文和友的逻辑是挑战那些传统的规则和认知:当别人在企图从商圈、商场获得流量的时候,他们的价值在于“我们能贡献流量”。
换句话说,其他品牌是在寻找商铺的最好位置,希望商铺给自己带来流量;文和友是创造流量,从而占据商铺最好的位置。
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,海信广场将国际品牌的黄金位置给了文和友,并且配合了堪称工作量巨大的建筑工程改造。
以上是在面对“拿店”这件事情上,文和友团队不太一样的地方。
从长沙文和友,到广州文和友,以及深圳文和友,其实里面的内核是不太一样的。但是你能够辨识出这就是文和友,隐隐约约地有了一点博物馆的“确定的不确定性”的味道。
6、文和友做了这么多“不同”的本质到底是什么?
大部分人在做商业的时候,是在求胜,是去做那些胜率高的事情。此时,商业的本质是去识别、理解用户的需求,并且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去迎合他,美其名曰“产品思维,用户思维”。
但是,文和友的团队从头到尾都表现出“我就是要干一票赔率高的事情”。这时商业的本质是创造需求,引领商业风向,制定规则。
这可能就是文和友从一开始到现在,“一步一步,步步不同”的那个底层的本质或动力因。
7、文和友创造需求,它认识到的需求的本质是什么?
提起需求,大家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。但从经济学、心理学、管理学等等多个角度综合来看,有一种需求定义是很有趣的:需求是一个人在某种场景下产生的欲望或者是情愫,所有的需求都建立在肉体跟精神存在的那 24 小时当中,它是有一个时间限制的。
这里有三个关键词:人、场景、欲望或者情愫。
人:当我们在说消费的时候,25 岁+人群永远是消费的绝对主力;
场景:当我们讲到场景的时候,最大尺度的场景绝对不是一个店,一条街,而是当下的时代和社会。
欲望/情愫:归到底层来讲,源于人的某种情感匮乏或者是溢出,所以你想要补齐或者释放。
进一步展开。25 岁+的人是谁?
以 2000 年千禧年为开端,那时 25 岁的人出生于 1975 年;2010 年,那时的 25 岁+人群出生于 1985 年;2020 年时 25 岁的人,出生于 1995 年。我们分别把他们叫做 70后、80后、95后。
70后、80后、95后,分别处于什么场景中,也就是什么样的时代跟社会当中?事实上,他们正好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这 30 年。在这 30 年当中,最大的变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供需变化。
消费 1.0 时代:供不应求。只要你的产品有用,你的产品好,就一定能卖掉。所以当时诞生了很多中国驰名商标。
消费 2.0 时代:供大于求。产品本身的价值没有那么重要了,产品所负载的场景体验开始变得重要了,大家都在争相做体验价值。
消费 3.0 时代:供求细分。完全长在消费个体的审美点上,一定完全符合个体的所有的痒点、痛点。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的需求被看见,情绪价值被捕捉、被激发。
所以,从 1.0 到 3.0,经历了从商品,到场景,再到个体的本质变化。
我们再将“人货场三原则”带入模型中来,消费 1.0 时代的本质是货,消费 2.0 时代的本质是场,消费 3.0 时代的本质是人。
所以,文和友从路边摊大排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,竟然每一步都比同时代的同行快半步迈入下一个消费时代。
而现在,它毫无疑问地已经站在了情绪价值的挖掘和识别上。
图片来源:微博@文和友
B 站 2021 年的年度弹幕叫“破防了”,指的是心理防线被突破以后产生的那种不可抑制的震动,它可能来自于家国同频、文化共鸣、共情能力,是个人的片刻情绪变化标记出社会的心绪流动。
简要回忆一下 2021 年的那些破防时刻:
《觉醒年代》两个年轻人戴着镣铐回首的时候,弹幕飞起破防了,这是同辈感召。
去年,无论是疫情还是水灾,在整个抗疫救灾的过程当中,在无数的视频、短片上面,人们纷纷飞起了弹幕说,破防了,这是凡人微光。
EDG 夺冠,大学、小区都破防了,这是青春梦想被实现。
还有袁隆平老先生的禾下乘凉梦,让全中国人都破防了,这是长辈楷模。
鸿星尔克事件也让很多人破防了,很多人跑到直播间里面去买一双自己压根用不上的鞋……这是不能让一个老实的好人吃亏。
凡此种种,引领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。
8、情绪的最大公约数是什么?
情绪是个人的,因此没有办法为每一个人去定制情绪的解决方案。
所以,当我们想要做成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或者做大规模,就要思考情绪的最大公约数是什么?
找最大公约数,我们可以理解为“加大样本数量”。一个人的时候,情绪是一种个体情绪,是你自己的喜怒哀乐。当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,他们的情绪来自相处、沟通、磨合、陪伴、互动所产生的正向的、负向的一系列的感受。
而很多很多人的时候,比如一个社区,一个城市,一个国家呢?这时,这个群体的情绪建立在相互之间的关系、协作、制约等正向和负向的关系,当然也会有非常多的正向和负向的温度感。
9、还记得那个关于文和友到底是什么的回答吗?
“你去过博物馆吗?”“你听摇滚吗?”
博物馆就是那一群人的情绪,它叫城市;而摇滚,可能就是一类人或者一代人的反应,它叫精神。
所以,如何承载这个城市以及背后的精神,怎么把故事讲好,就成了很重要的事情。就如同文和友的公众号上写的:一个地方除了人,最重要的是语言和味道,这是一个地方人文的根。
讲到这里,我们似乎就能得到一个结论:文和友实际上是一个城市故事的讲述者,是用建筑、文化、美食一系列的载体,去做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城市故事。它把一个故事在一个具体的场景当中还原出来、呈现出来,然后讲给你听。
图片来源:微博@文和友
10、文和友讲的故事跟迪士尼、跟好莱坞讲的故事有什么本质的不同?
那么,文和友讲的故事跟迪士尼、好莱坞讲的故事有什么本质的不同?
首先,迪士尼讲的故事是梦幻的,是个 Dream,是由乌托邦构建起来的梦幻乐园。
反之,还有一个异托邦,异托邦是曾经真实的地方,它是有历史实存、伦理性、人文依据的。我尝试找了个词来形容它,时空虫洞。
(时空虫洞:Wormhole,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。1916 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·弗莱姆首次提出的概念,1930 年由爱因斯坦及纳森·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的,认为虫洞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婴儿宇宙连接起来,并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。)
文和友似乎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穿越感的时空虫洞,而其本质是异托邦。
综上,文和友的“一”其实基于心理学、营销学等等学科所说的情绪价值额和最大公约数原则,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精神。
02
文和友的商业策略:提供情绪价值
1、长沙文和友的成功要素有哪些,以及击穿了什么?
回到长沙文和友,事实上,它的成功要素有很多。
从用户侧来看,长沙文和友击中了谁?
有人说:“我找到了小时候的长沙,我很怀念它。”
有人说:“我理解了为什么我爸到哪儿都爱跟路人聊天,他那时候的生活环境没有陌生人。”
还有五六十岁的老人,进入文和友就开始哭,狂哭,控制不住地哭:“这就是我家当年的样子,我当年的家被拆掉了,没有了。”
比如,上图的永远街其实就是一条曾经在长沙真实存在的街道,后在城市化过程中被拆除。文和友的创始人们都是长沙本地的“80后”,按照记忆中的样子,他们还原了当时的永远街以及儿时老长沙的市井模样。
所以,文和友击穿的是“复原故土故事”。
“故土”在这里不仅仅指旧时故乡,可能还有故人,还有过去的印象、记忆;“故事”在这里既指曾经的旧事,其实也指戏剧化结构的叙事方式,和让你感知到情绪的表述手法。
当复原故土故事被做到极致之后,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。本地人会拿文和友当成自己家的客厅,外地来客人到文和友看一看,就会了解长沙。
并且在文和友把“复原故土故事”做到了极致之后,它就获得了增量流量,脱离出了存量流量的竞争。
2、长沙文和友很好,能复制吗?可规模化吗?
至此,有个尖锐的问题必须被回答:情怀很美,长沙文和友很好,能复制吗?可规模化吗?
比如,文和友被业界评价“广州遇冷,深圳变凉”,热度过去不再排队了,这些事情怎么解释?对此,我们也会好奇,同样的人,同样的方式,它能感动长沙的人,为什么广州、深圳就不行。我尝试去搜寻底层逻辑,后来,我找到了“福特主义”与“后福特主义”。
大规模、标准化的、垂直组织、生产者决定论、寡头垄断的叫做福特主义,聚焦的是大众市场;定制、个性化、水平组织、消费者主权论、竞合结构叫做后福特主义,聚焦的是小众市场。所以,规模化和一城一定制显然是不兼容的。
3、文和友意识到了吗?
刚刚改造完的文和友深圳店主题叫深圳墟。它重新捕捉了深圳当年的这个小渔村的起家和蚝民的这段历史,并且结合了今天的年轻人喜欢吃生蚝的喜好。
所以,深圳超级文和友已经不复存在了,取而代之的是老街蚝市场,找到那个一城一定制的感觉,而非把一家长沙馆子开到了深圳。
再看看广州文和友,文和友公众号上前段时间发了一个帖子,说要做影展,主题叫《生活,本该生猛》,然后还做了非常多的海鲜档口。
同样,广州文和友抓到了广州的精神特质,生猛,并且又和海鲜结合起来,也出现了一点一城一定制的味道。
关于标准和复制,文和友 CEO 是如此回应的:从商业角度来讲,做产品就应该复制,赚钱确定性高。但如果想赚钱我们只开小龙虾连锁店就好了。我们还是希望大家做点不一样的事情。保持感性,不要太理性。如果大家都很理性了,就会变得非常无趣。
总结一下,文和友击穿的是“复原故土故事”,也就是那个让人破防的时空虫洞。
如何击穿的呢?有三条简单原则。
第一条原则:来自于表述的“语言”,通过建筑空间去做一个表达和承载。
第二条原则:精神内核,在“言说”的过程当中,展现出了地方的文化体验。
第三条原则:可持续的业态结构。商业本身要活下去,要注意业态结构的构建,让这个社区火起来,才能有可持续性。
所以,文和友其实是个城市盲盒,它把一座城市的高光时刻用年轻人听得懂的方式说出来,或者把你带过去。
03
文和友的迭代反馈:从创新商业到创造世界
文和友是如何进化的,它的迭代反馈机制是什么?
在做复原故土故事这件事情的过程中,反馈出的东西又全部沉淀、塑造到了城市精神里,不断地提升他们对这个城市精神的挖掘和捕捉的能力,进而更好地增强复原故土故事这个单点。
而城市精神、城市故事是从在地文化抽象出来的。它代表的不是文化这么简单的一个切片,而是更加抽象、更加深的、更加情绪化的一个东西再还原回来。
所以,看起来文和友干的是时空虫洞这件事情,但其实本质上它修的是真真正正做城市精神的能力。
图片来源:微博@文和友
1、文和友进化了吗? 那么,11 年来,文和友这个组织进化了吗?如果进化了,那它又进化成什么样了呢?
开篇说“文和友”的意思是“文宾和他的朋友们”。也就是说,当时是一群年轻人在一起,要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,所以他们在反复地击穿生态位当中的竞争优势,不断地在红海当中找蓝海,不断地将平行竞争变成垂直点位竞争。
今天的文和友是“城市文化,世界朋友”。所以这个团队、这个组织一直在做的是“从创新商业到创造世界,再造社会价值”的这样一件事情。
2、文和友到底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?
叙述至此,文和友到底跟别人有什么不同?
引用李善友教授经常讲的 Doing 和 Being 的例子:很多人做事是在 Doing Something,事和人是分开的;极少数人是在会 Being Something,事人合一。从这个角度上而言,文和友不是做城市精神,而是成为城市精神。
文和友的公众号上写着一句话:如果不创造,我们就可以去死了。
这不就是某种极具魅力的城市精神吗?
总结一下,文和友的进化其实是在做故土故事的过程中,不断地通过反馈去沉淀、塑造、刷新、优化对城市精神的本质认知,从而迭代出挖掘和沉淀的能力,进而更好、更精准、更高效地去复原故土故事。
所以,对大家来说,当你看自己所在的企业时,你一定要很清楚地看到你到底是在打这场仗,还是练这个功。
因为战场可能会换,武器可能会换,但是你的内功是自己的。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自演化的超级生命体应该关注的东西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分形创新的底层推动力。
3、文和友到底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?
讲完了前三部分,那么我们来回答一下:文和友到底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?这是我们在尝试寻找一家企业的价值时经常会问到的一个问题,但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。于是我们换一个角度:如果没有文和友,这世界会有什么不同?
文和友 CEO 给到一个答案,温度。没有文和友,可能会少一些温度。
那城市精神的温度到底是什么?
就像上图一样,看起来破旧的建筑密集拥堵,但是人们互相依存、朝气蓬勃、充满希望,氛围营造的让人有一种想要加入参与的冲动。他们怀念的不是旧街道,是相对慢节奏的生活和亲切的邻里关系。
这是不是城市精神的温度呢?
中山大学中文系的罗成副教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美学解读:今天的社会美学或消费美学分为两类,一类是以消费主义、个性主义、时尚主义为特点的小资美学,主张的是你要更好、更精致、拥有别人没有的,是独乐;另一类是以历史性地方、当代性气氛、共同性伦理、好日子、好韵味为特点的小康美学,主张的是大家一起来分享、互动、体验,是众乐。
罗教授还说:“市井文化、大众生活、众乐情怀,三者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城市文化‘风味’的精神。‘风味’就是‘地方经验’,尽管五湖四海、大江南北各有差异,但又都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有机组成。因此,大河上下、长城内外的“风味”差异更有内在共通的精神结构,这就是‘及人之老’‘美美与共’‘民胞物与’的生活境界与文明理想。”
4、为什么是文和友这帮人做成了文和友?
作为一个旁观者,尽管用思维模型把它理得明白,但是不是我们就能做一个文和友出来呢?我觉得不一定。
为什么是这群人能做成?他们的动力是什么?
文和友的创始团队全都是 80后,小时候的回忆是街巷温度,但成年以后的生活就是城市漂泊。所以,可能是 80 一代的孤独感,激发了与众不同的创造力,才创造了这个充满回忆的寄身之所,还有那个左邻右里从未搬迁走远的往日时光。
所以,文和友的创始团队是在寻找啊,寻找那个回归母体环境的安全感、寻找温暖的家、寻找熟悉的家人,因此找回了熟悉的街道、卖甜酒的娘娘、炸猪脚的阿伯、卖臭豆腐的八叔......为了这些,不惜造梦。
其实,创造者们背后的精神动力远超过任何商业可预测可衡量的范畴。